美国大豆即将进入9月至11月的传统上市期,但今年情况不乐观。截至9月10日,新年度对华销售为零,而中国买家已预订了10月和11月的南美船货,挤占了美国大豆的发运期。据业内测算证券杠杆,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的关税相当于每蒲式耳增加约2美元的成本,这使得美国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。
这不是简单的市场价格失灵,而是政策和供应链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中国为何此时减少对美国大豆的采购?这是一次战术调整还是结构性转向?
今年的异常首先体现在节奏上。往年中国会在9月前后对美国新作进行预购,但今年截至9月中旬仍未有常规成交。取而代之的是提前锁定10月和11月巴西船期的大豆,10月到港量约为740万吨,11月约为100万吨,几乎重现了贸易战初期的“南美替代”模式。这一窗口通常承载着美国9月至翌年1月的主力出口季,如今却被迫中断。美国农业部也被迫考虑下调全年出口预期,市场对美国2024/25年度期末库存上升的担忧加剧。
尽管盘面上美国大豆一度较巴西便宜,但对华关税和配套措施提高了到岸成本,使南美大豆在中国压榨环节更具现金流优势。国内榨利并未因美国大豆名义价格低而转向美国。同时,南美供应在产地、汇率和物流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,巴西对华份额自2024年起升至71%,美国份额降至21%。这一结构预计在2025年继续延续。
产业端连锁反应也值得关注。美国因可再生燃料政策带动压榨产能扩张,出口与内销之间的拉锯加剧。一旦对华出口受阻,更多大豆被迫留在国内压榨或入库,挤压基差与仓储周转,导致农场主在秋收季面临更大的现金流压力。路透此前指出,美国对外出口份额被南美蚕食与国内压榨“虹吸”叠加,推高了期末库存与经营风险。
8月19日,美国大豆协会致函白宫,表示“秋收在即却看不到中国订单”,要求取消对华关税并建立采购安排。协会主席卡勒布·拉格兰德在信中称,投入和设备成本上涨叠加价格走弱,令农户处于“极端财务压力”。短短三周后,9月市场仍未出现对华新作大单,这封信的焦虑感被现实放大。
另一方面,中国在2024年自巴西进口大豆7465万吨,占比升至71%,美国降至2113万吨,占比21%。中国买家在2025年初继续“前置”锁定巴西船期,从结构上降低对美国单一来源的依赖。配合中国对进口豆粕、豆油产业链“稳价稳供”的监管取向,“多元化+分散化”已成为常态化策略。
即便美国盘面偶尔走弱,中国压榨企业也要考虑到岸成本的确定性、检验检疫合规、配船效率与远期基差管理。关税导致的到岸价不确定、政策博弈造成的执行风险以及南美连续大年产量与巴西雷亚尔走弱,共同将“最佳性价比”推向巴西。因此,8月至10月本是美国的“窗口”,现实中却是中国继续执行南美优先的排程。
未来半年,价格、品质与金融约束将成为三大拉锯点。价格拉锯体现在榨利与基差。如果中国在11月中旬之前仍不出手采购美国新作,美国出口损失可能达1400—1600万吨,对盘面与基差构成持续压力。相应地,中国油厂因采购高价南美豆承压,若谈判松动、关税扰动减少,则价差可能迅速反转,订单链条会重回“谁更划算就买谁”的常识。
品质拉锯更为隐性。中国对豆粕的蛋白、纤维与加工品质指标有刚性门槛,进口豆在稳定达标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比价。不同来源豆粕在粗蛋白、能值与氨基酸谱上存在差异,这会反映到饲料配方与成本控制上。过去几年,国内企业通过“掺配+跨期套保”在品质与价格之间寻找最优点,解释了南美份额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“品质让步”,更像是“风险与成本的合意组合”。
金融约束直击农户现金流。秋收来临、销售受阻,仓储与利息成本上浮,贷款周转被动拉长。美国农业部近两月的WASDE对美豆出口与期末库存的表述偏谨慎,市场对“被动累库”的担忧一度上升。同时,美国国内压榨因生物燃料需求扩容而“挤占”可供出口的豆源,使“出口弱—压榨强”的结构持续。
未来六个月,全球大豆定价将更多受谈判与关税路径、巴西天气与汇率、美国压榨—出口的内外权衡驱动。这次“对美豆说不”,是短期施压还是长期脱钩?战术层面,这是“谈判博弈的价差管理”,而非永久脱钩。中国通过在美国发运窗口减少预购,把关税成本与政策不确定性“价格化”,迫使美方把农业重新摆上谈判优先级。结构层面,“多元化是长期选项”,巴西的高份额不是昙花一现。2024年中国自巴西进口占比71%、美国21%的结构已经形成路径依赖:巴西扩种、港口与内河运力改善、贸易金融配套完善,使其对华供给具备全年化能力,未来即便中美关税回落,美国也更像是“补库与价差窗口”的弹性供给者,难以恢复对华绝对主导。
市场层面,未来半年看“政策拐点”而非“供需拐点”。若在10—11月出现关税缓和或临时豁免,美国出口有望迅速放量、压缩南美溢价;若谈判继续拉扯,中国将延续“南美优先+滚动掺配”,美国被迫走向“压榨更强、出口更弱”的内部平衡。路透对“11月中旬前不买美豆损失或达1400—1600万吨”的估算提供了时间坐标;而协会“极端财务压力”的警告,也意味着美方政治层面会加快寻找“农业止损”的技术性方案。
中国这次并非简单“说不”证券杠杆,而是用订单给出了策略答案:当关税让价格失真、当政策风险压过市场逻辑,就先把供应链多元化做扎实,再在合适的价差与政策窗口回补美国货源。这既是风险对冲,也是议价筹码。对国际市场而言,真正的变数不在产量曲线,而在关税曲线;当后者回落,价格与流向才会“回归常识”。
旺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