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写在前面】小麦财经股票配资
每一张泛黄的火车票,都是一段岁月的刻度。2025年9月30日后,纸质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,但是那些被车票串联起的聚散、梦想与奔赴,早已刻进记忆深处。
从青年饱览祖国大地的车票,到铁路工作者经手的万千票据,再到老人珍藏半生的行程凭证,“纸票年华”系列报道通过不同视角,还原车票作为时代符号的温度与重量。
纸票会褪色,但故事永远鲜活。
一纸车票,是一段旅程的起点,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。在纸质车票即将成为历史之前,我们聆听了俞丹与她的87张火车票的故事。
在约定地点见到俞丹,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,长长的头发、大大的眼睛,与人交谈时总会冒出古灵精怪的语句,却也会在说笑时抿着嘴害羞得脸红。
俞丹的家打扫得很整洁,物品收纳也很有规律。只见她拿出一个盒子,打开便是一沓整整齐齐用皮筋捆好的纸质火车票。
俞丹与纸质火车票的结缘,始于2012年,那时她还是个大二学生。“因为自己是贵州人,大学也是在本省读的。偶尔出游省外,就想着把自己出省的车票留一下。”就这样,带着对远方的好奇与对成长的记录,她保存下了人生中第一张属于自己的火车票。从此,这方寸纸片,便成为了她人生轨迹的忠实记录者。
如今,俞丹已经积攒了87张火车票。它们薄薄一叠,却分量十足,浓缩了她近十年来的奔波与成长。这些车票类型各异,背后是不同的人生场景:有求学时期探亲访友的温情,车票连接着家人的牵挂;有释放自我的旅行足迹,在路上寻找人生的意义;也有踏入社会后,为工作而辗转奔波。每一张票,都指向一个目的地,也承载着一段独一无二的时光。
俞丹的87张纸质车票
在众多的车票中,2013年7月1日那张“成都东-武昌”的车票,于她而言最为珍贵。
“那是我独自踏上毕业旅行的第一程,是真正意义上自己第一次出远门。”这张车票,不仅让她尝到了热干面、见到了武汉大学、登上了黄鹤楼,更像一把钥匙,为她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,预示了此后为生活、为梦想四处奔赴的无限可能。“其实大多数的车票,当你再看到它,你会知道你当时为何而去。”她补充道。
车票,就是她记忆的精准坐标。
“成都东—武昌”是她人生新起点的见证
谈及纸质车票的退出,俞丹坦言,“自己有些舍不得”。在她看来,纸质车票超越了其作为乘车凭证的功能价值,它更像一本具象化的生命相册。“你打开的那一刻,它不只是几张车票,它是你走过的路、看过的景,以及领略过的风土人情;它是奔赴如今的自己真实的见证,也是人与人之间羁绊的实质体现;它知道你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。”这小小纸片,是过往岁月的物质载体,见证并参与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与成长蜕变。
面对无纸化的未来,俞丹表示,以后的旅程可能会更多地保存电子行程记录,“也许某一天也会打印整理保存”;同时,她也计划用更现代的方式延续这份记录,“不排除打卡式保存,到一个地点,拍个照或者视频。”记忆的形式在变,但人们记录生活、珍藏回忆的情感需求不会改变。
俞丹的87张车票,是一个普通人的微观编年史。随着纸质车票的落幕,一个时代温暖而厚重的记忆正在被归档,但人生的旅程仍在继续,关于奔赴、成长与思念的故事,将以新的方式,被继续书写下去。
欢迎读者朋友投稿至天眼新闻新浪微博、微信公众号,记录您和纸质车票的故事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宛璐
编辑 徐然
二审 杨韬
三审 田旻佳小麦财经股票配资
旺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